標題圖片 標題圖片 標題圖片
:::

主編的話 

        本期刊登的四篇論文,分別觸及了兒童戲劇及應用戲劇的一些歷史的發展研究,還有兩個國外的案例,以及應用戲劇的美感社群及劇場公共性的重要課題的最新發展探討,也要特別感謝南大戲劇系陳晞如老師擔任總召所主辦的2024年「以小觀大.見微知著」──當代兒童/青少年戲劇學術研討會中發表人們之中精彩論文的踴躍投稿,也特別感謝本刊的審稿委員們對他們提出切要的修改建議,能夠讓他們的稿件更形完整和精煉。
在羅揚和李語萱共同研究撰寫的這篇論文中,我們可以看見台灣在學校和社區中做舞台設計的孟振中老師,兩位作者細心發掘和整理分析出他罕為人知的台北兒童劇展中精彩原創的兒童戲劇的舞台設計作品,加以深入研究和探討,透過這篇論文,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兒童戲劇的場景在美學上的實驗和創新,也可以讓台灣的舞台設計風格在歷史中美學的流變和發展歷程清晰地被看見,而孟振中老師設計風格中,所受到聶光炎老師的寫意和象徵化和風格化的舞台設計的理念和表現也得以具體呈現,同時也可看見聶老師承襲和轉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舞台設計大師阿匹亞(Adolph Appia)和克雷格(Gordon Craig)這一脈相承的象徵寫意的舞台設計風格的脈絡痕跡,及其設計概念與執行,在台灣是如何地被運用和再創造的豐碩成果。
關於日本的紙芝居這篇論文,是新垣夢乃以日文寫成的投稿,並在譯者邱昱翔的協助下,以中文的形式通過審查及修改,在本期刊中和大家分享其珍貴研究的成果。這是一篇非常罕見的關於日治時期的紙芝居這種特別的兒童戲劇的展現方式的研究,本文特別關注他的表演方式和呈現的風格形式上的探討和分析,也提出了嶄新的資料,和提出新的觀點和新的問題,來處理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戲劇發展的多元面貌,自有其回溯歷史的重要性,也有在呈現出其在兒童戲劇的新穎表現手法和形式上的創新之處,可說是開風氣之先的一篇國際觀點的兒童戲劇發展的論文。
另外關於蘇嘉莉的這一篇中國大陸的兒童戲劇研究論文,呈現現出中國語境文化下特別發展出來的所謂現實主義的美學觀點下,所創作的兒童戲劇文本與演出形式,特別聚焦在分析和研究蘇嘉莉所參與和投入製作創作的騎士余翠劇團的九齣兒童戲劇演出,如何在疫情下以網路和線上及線下演出的方式,所特別發展和創作出來的不同的兒童劇場的表現形式,如:光影劇、故事箱劇場、肢體劇場、故事板劇場及人偶同台等特殊表演形式的實驗和運用,以及著力以編劇和導演的觀點來分析探討這些文本內容的力圖創新之處,還包括針對觀眾的接收程度與反應的詳細研究和深入探討。不但是對中國定義下的現實主義提出獨特的中國當代兒童戲劇文本,反映現實的一些重要的主題及生活面向,也可以看出他們創作的不同風格,實有能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以為本地參考的效果與價值。
第四篇陳韻文所深入撰寫的美感社群及劇場公共性的探討,則透過親身參與帶領的國家劇院的青銀共創的專案中的兩個實際執行的例子,一個是經典的身體性的重詮,另外一個則是觀賞完劇院的戲劇或舞蹈作品以後做代際溝通和一起討論的工作坊的形式來呈現,兩者皆著力探討這樣的青銀共創參與式的工作坊,如何能夠以透過藝術讓彼此深度相遇,進而透過工作坊的共同藝術創作或探究的過程,形成美感社群,並創造出新的劇場公共性的不同可能性,同時也透過相關劇場及應用戲劇和文化理論的論述,分別分析這樣子特別的青銀共創的專案,可能可以如何的創造更新穎落實的劇場公共性?以及這樣的美感社群對於公眾美學的創建形塑和代際的溝通的模式和開創又為何?不但深具前瞻性和公共性,也開創出一種新的應用戲劇研究模式和方向。
無論是台灣兒童戲劇的舞台設計的風格美學鮮為人知展現的研究,或是中國大陸的兒童戲劇的內容還是形式上的創新反映及探究,或是爬梳日治時期的兒童戲劇特殊展現形式如紙芝居的表演風格探討與提問,或是當代的青銀共創的國家場館藝術專案中對美感社群的形塑及劇場公共性的拓展分析及評估,這四篇論文都能帶給我們嶄新的觀點,以及新的研究的面相的拓寬,最希望刺激更多在兒童戲劇以及應用戲劇領域的研究同好,展開更新穎豐富且深刻的研究。最後,也要特別感謝本期刊的資深執行編輯黃俞嘉專業又悉心的協力共作,使得本期能順利如期出刊,和期待的讀者們見面。



                                                                                                                戲劇教育與劇場研究主編